红宝石9999hbs
学子快讯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党建思政 >> 学子天地 >> 学子快讯 >> 正文
国际关系史专题——外交知识系列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3日 点击数:

历史部分

国际关系史专题


作者: 王莹 发布日期:

国际关系主要指主权国家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当人类进入到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世界越来越联系为一体的情况下,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才开始出现。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有三种基本类型:1.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矛盾与斗争。2.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对抗。3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侵略与反侵略、奴役与反奴役的矛盾与斗争。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过程来看,世界格局的演变是其核心内容。本专题包括1、2两种类型。第3种类型另外组成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

一、近现代各时期国际关系的发展史

1.16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

为夺取世界殖民霸权,英国先后同西班牙、荷兰、法国多次交战,最终确立了欧洲霸权和殖民霸权。

主要内容有:

(1)早期殖民斗争:主要表现为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在早期殖民扩张中的矛盾和冲突,主要目的是争夺殖民霸权。

(2)法国与其他欧洲列强的关系:时间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主要表现为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及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反动统治,主要目的是争夺欧洲霸权以及恢复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

(3)主要是克里米亚战争及德国统一中与邻国的战争。克里米亚战争是英法与俄国争夺殖民地而进行的殖民战争;普法战争以色当战役为界,之前法国是非正义的侵略性战争,普是为完成统一的正义战争,之后性质变化。(全面把握普法战争的影响)在欧洲以外,欧美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又勾结起来,英、法联合出兵,充当元凶,俄、美充当帮凶,共同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美洲,在拉美独立战争基本胜利后,欧洲列强想乘机填补西、葡留下的殖民空缺,俄国还加紧向阿拉斯加扩张。美国竭力阻止欧洲列强向美洲扩张,包含着“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原则的“门罗主义”在这一背景下出台,排斥欧洲列强向美洲扩张。美国甚至还从欧洲列强手中攫取其在美洲的殖民地:1846年从英国手中得到俄勒冈,1867年从俄手中廉价购得阿拉斯加。

2.19世纪晚期至一战

列强的关系即斗争又勾结,以斗争为主。

主要内容:随着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帝国主义之间围绕着重新瓜分世界,进行了愈演愈烈的斗争,列强之间形成三对主要矛盾,并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终于导致了一战的爆发。除此之外,还有因争夺我国东北领土而发生的三国干涉还辽、第一场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美西战争、为争夺我国东北的日俄战争。另外:帝国主义国家的勾结协调有:同盟国和协约国集团的形成,以美国“门户开放”为基础的共同宰割中国同盟形成、三国干涉还辽。他们的勾结恰恰反映矛盾尖锐。

3、两次大战期间

主要内容:(1)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由协约国干涉苏俄到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世界基本上是和平共处。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和亚太地区的利益关系,世界局势趋向平稳。

(3)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使30年代主要矛盾演变为法西斯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之间的矛盾。但由于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和苏联从自己的安全出发,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最终未能遏制战争爆发。二战中,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不同制度的国家形成合作)

4、二战后至今

主要内容: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争霸、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和主要国际形势。

二、主要认识

1、国际关系是人类历史最为复杂的一页,整个国际关系史实际上是一部冲突、合作并存与交替、相互促进与转换的历史。其主线包括三个方面──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对外政策)、国际格局的演变、对战争与和平的反思。

2、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变换多端,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主要是两个方面:(1)利益。在国际关系中,民族与国家的利益总是放在第一位的,它决定着外交的方向。(2)实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根源,实力是外交的后盾,国际关系大多情况下体现的是强权政治。

三、专题梳理

1、各时期国际关系总体特征、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简表

时期

总体特征

主要矛盾变化

16世纪末期到18世纪中期

国际关系的中心在欧洲;

西欧国家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霸权。

从英西、英荷矛盾──英法矛盾

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期

国际关系的中心仍在欧洲;

列强争夺海上霸权和欧洲霸权

从英法矛盾──英俄矛盾

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

1919-1945

国际关系的中心开始从欧洲向它的两侧转移。

先是战后初期的激烈动荡转为和平发展,继而30年代的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

从英美矛盾──法西斯与反法西斯之间的矛盾。

1945-

从两个阵营到三个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

从美苏矛盾到南北矛盾

2、世界格局的变化

维也纳体系(略)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帝国主义之间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需要建立一个国际新秩序。(分赃、反苏)

(2)实质:帝国主义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3)内容:

(4)维护机构:国际联盟(宗旨、实质、地位──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为联合国的成立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5)瓦解:

凯末尔土耳其革命最早冲击凡尔赛体系,废除《色佛尔条约》签订《洛桑和约》,在凡尔赛体系打开一个缺口。

1935年德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大量扩军,1936年德军开进莱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赛和约。

1939年德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

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的“九一八”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雅尔塔体系:

形成背景:西欧普遍衰落;美国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大国;

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内容:(1)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东山再起

(2)重新确定欧亚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占领区的疆界

(3)建立联合国

评价:积极:倡导和平、民主原则;消极:实质是美苏根据自己战略需要的两分天下

演变:(1)50年代中期形成两极格局

(2)50年代中后期—80年代形成美苏争霸(形成、三个阶段、对中国的态度)

(3)解体: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巨变。

多极化格局:

形成原因:根源于经济多极化趋势;直接因素在于苏联解体。

格局转换时期的特点:

(1)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格局交替的过程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

(2)新旧格局转换过程中,斗争的焦点: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3)当今世界格局表现为支配力量是一超多强(五个国家),多极化是趋势。

(4)多极化趋势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三个体系比较:

背景:①这三个体系都在战争之后建立起来。维也纳体系在拿破仑帝国战争失败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在两次世界大战后。②都是战胜国通过召开国际会议形成。维也纳体系通过维也纳会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体系通过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

目的:都是战胜国中的大国、强国寻求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和平。

内容:①从体系的建立者来看。维也纳体系的建立者除英国外,都是封建国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者是帝国主义列强,雅尔塔体系的建立者是社会主义的苏联和资本主义的美、英。②从具体条款看,都反映了大国的利益。维也纳体系的获益者主要是英、俄、普、奥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获益者主要是英、法、美等国,雅尔塔体系的获益者主要是美、苏等。③都有维护体系的国际组织。维也纳体系是“神圣同盟”“四国同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国际联盟;雅尔塔体系是联合国。④从格局看,前两个体系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是美、苏的两极格局。⑤从范围看,维也纳体系主要限于欧洲,后两者带有全球性。

瓦解的原因:维也纳体系激化了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矛盾,激化可了大小国之间的民族矛盾,在一系列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下瓦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激化了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大小国家之间的矛盾,德、意、日都对这一体系不满,随着德国重新的崛起,三国联合起来打破了这一体系。雅尔塔体系使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处于“冷战”对峙状态,由于苏联的瓦解而结束了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体系。

评价:(1)三者都具有进步性,但大小不一。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的办法来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出现了20年代的相对稳定局面;国际联盟的建立,初步克服了世界的无政府状态,为联合国的工作提供了一些经验教训,在~定程度上承认了民族自决。雅尔塔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的原则,表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只要相互尊重,愿意合作,可以和平共处,使世界顺利地实现了由战争向和平构转变,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出现。

(2)都有负面甚至反动作用。维也纳体系维护封建统治,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掠夺分赃,激化了各种矛盾,很快导致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在此体系下的和平只是20年的休战。雅尔塔体系造成了北约、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紧张局势和大战危险的根源,这一体系下美、苏凭实力重划势力范围,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

规律性认识:

首先: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增长以及对比的变化。

其次: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

第三,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3、主要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和对外政策

(1)国际组织

军事组织:反法同盟、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法西斯同盟和反法西斯同盟、北约和华约(双重性)

政治组织:国联、联合国、欧盟(双重性)

经济组织:欧共体、亚太经合组织、欧佩克、WTO

(2)国际会议

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慕尼黑会议

反法西斯会议:共产国际七大、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东京审判、纽沦堡审判。

反霸权主义:亚非会议

(3)对外政策

英国的“势力均衡”政策:

指英国为维护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经济和军事实力,维持欧洲各国之间的相互牵制的关系,防止他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为此,英国在很长时间内不与欧洲大陆的国家结盟,所谓“光荣孤立”。但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由于英德矛盾尖锐,英国放弃“孤立”,转而与法国。俄国结成三国协约,共同对付德国,以维持“势力均衡”。

美国的霸权政策:

(1)19世纪直至一战前,扩张的重点在拉丁美洲,先后推行门罗主义、泛美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

(2)一战后开始向世界各地扩张势力,先后推行金元外交,中立政策(不同时期政策演变)等。

(3)20世纪前期,把向中国扩张作为重点,先后推行门户开放,扶蒋反共等政策。

(4)二战以后确立了全球战略,并不断地加以调整,先后出笼了冷战政策、尼克松主义、里根主义等战略。

日本的“大陆政策”:

明治年间确立下来,以“征韩侵华”为核心,逐步由日本列岛向亚洲大陆发展势力,进而征服世界的政策。为实施此政策,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发动日俄战争、吞并朝鲜、侵略中国山东并签定二十一条;后来1927年“田中奏折”,明确提出占领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后达到目的;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制定“国策基准”,它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而称霸亚太地区的侵略方案,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具体实施,1941年日本法西斯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张,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使美日矛盾激化;二战中,日本法西斯战败,大陆政策破灭。

绥靖政策

含义:绥靖政策是二战前30年代英、法、美等国推行的一种纵容法西斯侵略扩张的政策

原因: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根源

(1)英法虽是一战的战胜国,但其经济军事地位受到了巨大的削弱。这使得英法统治集团不敢同德、意的侵略扩张针锋相对,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2)大战的残酷性和破坏性,使一部分人谈战色变,极力鼓吹不惜任何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论调。

(3)30年代的危机使英法两国的政局动荡,不得脱身。

(4)英法对弱小国家存有固有的蔑视,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本能的仇视希特勒的宣传造成惟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绥靖政策对于英国来说是“势力均衡”政策的特殊体现。对美国来说,中立法实质上是美国式的绥靖政策。

总之,牺牲弱小国家维护自身利益是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

实质:避战求和,牺牲弱小甚至盟国利益、纵容侵略、祸水东引。

主要推行者:英、法、美

主要形式:英法的“不干涉”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及国联名不副实的制裁等。

主要表现: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联未制裁日本,主张把中国东北变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未对意禁运石油等重要物资,英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继续供意大利军使用;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禁止向双方运送武器,实际上有利于意大利;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德意援助叛军,公开武装干涉。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禁止西班牙内战双方购买的武器过境,但对德意向佛朗哥提供武器听之任之。美国继续实行中立法;1938年9月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企图祸水东引,绥靖政策达到顶点;二战爆发后,英法对德宣而不战的“奇怪战争”是绥靖政策在战时的继续。

危害:助长了法西斯侵略的气焰,使30年代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受挫,暴露了西方大国的软弱,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各国对外政策的制约因素

国际关系的特点受各国对外政策的制约,各国制定和推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是由国际国内的各方面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主要有:

(1)各国的历史传统。各国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得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具有自己的特色。近代中期,俄国、日本、德国的积极扩张政策与他们的军国主义、封建主义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2)各国的国家实力。各国国家实力的变化必然引起各国国家利益的变化,为此,必然调整外交政策。19世纪末德国的扩张政策、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都是他们国家势力膨胀的结果。

(3)各国的国家利益。谋求国家利益是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国家利益的有无、得失、大小,决定着外交政策的走向。

(4)各国的意识形态。一国的意识形态反映这个国家的社会需求,影响到其外交政策的制定。极端的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是负面的,正常的则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5)各国的国内斗争。在近代民主制度下,使得对外政策的制定带有党派斗争的色彩。

4、大国双边及多边关系

在近现代国际关系中,始终围绕大国关系的演变而变化,竞争、冲突、勾结、合作构成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内容。

①英法关系。18世纪,英法既在欧洲争霸,又在印度和北美争夺殖民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最后打败了法国。19世纪中期,英法联合在克里木战争中打败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缔结协约,共同对德。一战后,英法在西线对德作战。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主张削弱德国,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操纵国联排斥美国插手欧洲事务。20年代,在赔款和安全问题上,英国采取了一些不利于法国而有利于德国的行动。30年代,英、法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都采取了绥靖政策。二战中,英、法联合对德作战,并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战后,英、法都加入北约组织。60年代以后,两国先后成为欧共体成员,经济利益趋向一致,90年代共建欧盟。

②法德关系。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普、奥积极组织反法同盟。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被迫向德国割地赔款。19世纪晚期,法德矛盾十分尖锐。助世纪初,法国同德国均加强了军备竞赛。一战爆发后,法英在西线联合对德作战。巴黎和会后,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巴黎和会后,法国成为严格限制德国的凡尔赛和约的维护派。30年代,法国纵容了德国的侵略。二战初期,法国沦亡。后来法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抵抗德国法西斯的侵略。1945年二战结束时,法国同美英分区占领西部德国,并加入北约组织。1967年,法国与联邦德国共建欧共体,在经济上建立伙伴关系。90年代共建欧盟。

③英德关系。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始终联合普奥反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0世纪初,英国同德国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联合对德作战。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30年代,英国对法西斯德国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二战爆发后,英军在亚、非、欧同德国作战。60年代中期,与西德共同加入欧共体。

④英美关系。1783年,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主义”,引起英国不满。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政策,首先得到英国承认。一战后期,美国参战企图同英、法等国争夺战利品。一战后,英美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英美在武装干涉苏俄、德国赔款问题和绥靖政策等方面态度相近。二战爆发后,英美协调行动。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权,排斥英国势力,并形成了事实上的主从关系。

⑤美日关系。1853年美国打开了日本大门。20世纪初,在侵略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比较突出。一战期间,日美在侵略中国问题上一度达到妥协。一战后初期,美国加紧在东亚和太平洋的争夺,美日矛盾尖锐起来。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美支持蒋介石抵抗日本侵略。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后又极力扶植日本。在日本经济重新崛起后,要求摆脱美国控制的趋势增强,建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

⑥美苏关系。十月革命后,美国武装干涉苏俄。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表示援助苏联,美苏走上战时合作道路。二战后期,苏、美首脑讨论协同打败法西斯和战后合作问题。战后初期,美苏同盟破裂。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苏联则以华约组织相对抗。50年代中后期,出现苏美争霸。70年代,美国转入战略防御,尼克松强调以谈判代替对抗。80年代,美国对苏联重新采取强硬政策。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和苏美争霸的局面结束。

5、近现代国际关系的中国

自从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闭关锁国的门户后,中国便被动地进入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中。但是,直到20世纪初期,作为落后国家,一直是列强瓜分、掠夺、欺凌对象,毫无国际地位可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取得了战胜国地位,但是由于是弱国,根本无法保障自己的国际权益。即使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列强放弃在中国特权后,中国的主权仍然受到侵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始在国际舞台上产生强大的影响。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国际会议、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等都标志着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0世纪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国际关系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

西方史学家习惯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西欧国家进行早期殖民活动时期称为“扩张的时代。”据此回答:1-6题

1.西班牙、葡萄牙最早走上海外殖民扩张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地处大西洋沿岸 B.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C.最早进行新航路开辟 D.资本主义最早萌芽

2.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是 ( )

①大西洋 ②印度洋 ③北冰洋 ④太平洋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④② D.④②①

3.马克思指出:“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现代生活史”。这段话反映实质是 ( )

A.资本主义的国际性 B.资本主义的区域性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4.“美洲的贵金属来到西班牙就像雨点倾注于屋顶,结果全流走了。”上文的观点是指西班牙掠夺的大量财富 ( )

A.主要流入王室贵族手中 B.主要流入商品生产国家

C.流向了罗马教廷 D.未用于工业而主要用于商业

5.罪恶的奴隶贸易始于16世纪初,到19世纪末这一罪恶活动逐渐停业,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美洲黑人的反抗斗争

B.非洲黑人奋起反抗,使殖民者掳掠不到黑人

C.美洲劳务市场已饱满,贩卖黑奴赚钱不多

D.西欧殖民者已几乎瓜分了非洲,对非洲进行直接殖民掠夺

6.工业革命前的早期殖民的目的是 ( )

A.建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B.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D.开拓更广阔的商品市场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展开殖民扩张,据此回答7-11题

7.工业革命后同工业革命前相比殖民扩张导致的影响不同的是 ( )

A.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C.客观上给被殖民地区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D.促进了被殖民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

8.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列强在全球扩张的原因主要是 ( )

A.资产阶级追求剩余价值 B.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9.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以“贸易自由”为旗号,大肆进行商品输出,其根本原因是( )

A.英国成为殖民大国 B.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10.18世纪60年代,导致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税收空前加重的直接原因是 ( )

A.英国封建王朝的复辟 B.为了镇压当地人民暴动

C.受英法争霸战争的影响 D.对亚洲扩大殖民战争的需要

11.19世纪英俄两国对外扩张的方式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为 ( )

A.对外扩张的目的不同 B.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C.政治制度的差异 D.社会性质的差异

15世纪至20世纪初,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欧洲中的舞台心确定和延续,据此回答12-16题。

12.英法17世纪-18世纪经长达100多年的战争实质是争夺 ( )

A.殖民地 B.争夺财富 C.欧洲领土 D.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

13.英国干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阻挠德意志统一的相同目的是 ( )

A.阻止革命运动的蔓延 B.乘机扩张领土范围

C.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 D.转嫁国内社会矛盾

14.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克里米亚战争、普法战争在性质方面的共同点是 ( )

A.争夺欧洲霸权 B.争夺殖民地

C.争夺欧洲领土 D.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争夺

15.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的政策转而与法、俄结盟的最重要原因是 ( )

A.军事力量明显削弱 B.三国同盟已经形成

C.霸主地位业已丧失 D.英、德矛盾急剧上升

16.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会上都 ( )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D.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一战至二战期间,国际关系的总体特征是欧洲中心舞台的转移和动摇,据此回答17-23题。

17.一战前后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矛盾的变化形势是 ( )

A.英德矛盾转化为英美矛盾 B.德法矛盾变为英德矛盾

C.英德矛盾变为美日矛盾 D.英法矛盾变为英美矛盾

18.下列关于一战后几个大国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美国向德国提供贷款和进行投资 B.德国向美国支付赔款

C.英国向德国提供贷款 D.英国向美国偿还战时贷款

19.美国推行“金元外交”的根本目的是 ( )

A.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B.加强经济渗透,夺取世界霸权

C.扶植欧洲,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D.扩大海外投资,增加外汇收入

20.下列条约使日本地位受到削弱的有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③《四国条约》④《五国条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主要是指 ( )

A.重新确立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对华原则

B.美国攫取了日本在中国的特权

C.海军力量与英国等同,并抑制了日本在本地区的膨胀势力

D.挽回了在巴黎和会上丢掉的面子,与欧洲列强和日本并驾齐驱

22.道威斯计划与洛迦诺公约,表明 ( )

A.法国完全放弃与东欧结盟计划 B.欧洲事务离不开美国参与

C.协约国对凡尔赛体系作了调整 D.资本主义大国间矛盾缓和

23.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两大军事集团的争夺

C.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D.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要求

二战后至今,国际关系经历了两极格局的兴衰和多极化趋势增强的发展,据此回答24-26题

24.二战后,美国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表现有 ( )

①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 ②扶持联邦德国崛起

③以联合国名义直接出兵朝鲜 ④成立北约组织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5.联合国规定安全理事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任何一国都有否决权,这表明它实行( )

A.“和平共处”的原则 B.“主权平等”的原则

C.“大国一致”的原则 D.“国际合作”的原则

26.20世纪70年代,促使美国调整全球战略的因素,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内经济状况不景气 B.侵越战争遭挫折

C.军事实力被苏联基本赶上 D.欧洲局势有所缓和

世界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围绕两次世界大战而展开,复杂而激烈。据此回答27-30题。

27.一战后,美、英取代法国掌握德国赔款问题主动权的主要原因是 ( )

A.法国力图称霸欧洲大陆 B.鲁尔危机的爆发

C.美英控制世界金融中心 D.欧洲经济的衰退

28.一战后,法国为寻求安全保障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

A.使莱茵区成为非武装区 B.同英国结成同盟共同防御德国

C.同小协约国签订一系列同盟条约 D.修筑马奇诺防线

29.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影响的相似点有①形成了欧洲主宰世界的格局②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③战后分割了德国的领土④在美国扶植下恢复了经济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0.巴黎和会与慕尼黑会议的相似之处有①帝国主义性质的会议②强国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会议③具有一定反苏性质的会议④维护欧洲和世界和平的会议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

自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及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据此回答31-37题。

31.一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实际起到的作用是 ( )

A.维护凡尔赛体系 B.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C.实施绥靖政策 D.纵容德国法西斯崛起

32.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相对和平,其主要原因是 ( )

A.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B.法西斯尚未上台

C.美国尚未成为军事大国 D.各国经济相对平衡

33.表明凡尔赛和约开始失去对德国军事方面约束力的事件是 ( )

A.道威斯计划的实施 B.纳粹党魁希特勒上台执政

C.德国扩增陆军,重建海军、空军 D.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34.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 )

A.对德、日法西斯国家进行严重制裁 B.实现国际间长久和平与合作

C.划分美、苏两大国的势力范围 D.巩固和扩大战时建立的同盟关系

35.从所确立的国际关系体系看,雅尔塔体系不同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是 ( )

A.由战胜国分配胜利果实,规划世界秩序

B.形成社会制度不同的美苏两极并存格局

C.确定以欧洲为中心主宰世界的多极结构

D.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在欧亚的势力范围

36.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与20世纪上中期两次重大国际格局的变动不同,表现在:①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②新格局形成呈现出一个渐进的过程③按大国的实力和意志划分势力范围④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完成交替⑤政治格局的变化根源于经济格局的变化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 C.①②⑤ D.①④⑤

37.下列选项中,推动当今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因素是 ( )

A.欧盟的形成,第三世界的兴起 B.欧盟的形成,联合国的建立

C.第三世界的兴起,联合国的建立 D.联合国的建立,东欧的剧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8题13分,第39题8分,第40题14分,共35分)

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在1850年以后,英国同俄国的冲突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了。……

全欧洲各个国家革命运动失败以后,俄国在欧洲大陆上已没有劲敌了,而这次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俄国干涉的结果。……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强大堡垒、后备阵地和后备军。”

——《人民的英国史》

材料2: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关于“结束克里木战争的宣言”()摘录:

……为了加快和约条款的签订,并防止(甚至在将来)从朕方面产生任何贪功和侵略的思想,朕同意规定一些特别的预防办法,以免朕的军舰和土耳其的军舰在黑海发生冲突,同意在比萨拉比亚南部,邻近多瑙河的地方划定新的国界线。

——《世界史资料》近代上册

材料3:在克里木战争中,英国和法国的动机完全是自私的,但是如果俄国在这次战争中取科胜利,则将成为全欧洲的进步与民主势力的灾难。

——《人民的英国史》

材料4:这次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俄国的将军们和官吏们更加无能。俄国的严重弱点,过去为外界所没想象到的,现在都暴露出来了。

——《人民的英国史》

请回答:

(1)《人民的英国史》作者认为1850年以后英俄冲突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2分)你是否赞同?(1分)为什么?(2分)

(2)根据材料2回答,克里木战争的结果怎样?(2分)这对欧洲及俄国将会产生哪些影响?(4分)

(3)通过材料4分析,俄国战败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2分)

3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和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组织,各会员国应相互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问题。

材料2:国联盟约规定,国联的主要机构是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拥有一票。

材料3:威尔逊签署了和约后,带病在美国作了的旅行,到处演说兜售他的国联方案,直到1919年10月中风,半身瘫痪,但参议院就是不买帐,参议院共和党领袖洛奇说:美国“不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不能使我们的主权从属于别的国家。……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到美国。”1920年3月最后表决中,参议院以53:28的多数票否决了参加国联的议案。

——以上材料均摘自《国际关系史》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出美国主张建立国联的目的和美国参议院否决参加国联议案的原因。

要求:表达成文。限150字左右,超过180字要扣分。不能照抄原文。(8分)

40.阅读下列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的对当时美国面临的重要国际问题的广播谈话部分内容。

“现在,如果你翻阅一下本世纪历史的话,你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实际上是由于对别人作出一系列错误判断而引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也是由于希特勒以为他可以夺取波兰,英国可能不会作战。如果英国作战的话,在波兰遭到失败以后就可能不会继续作战。在朝鲜,显然朝鲜人没有想到我们会插手进去,而我们也没有想到中国人会插手进来。当你看到后有这些引起战争的错误判断的时候,然后你再看看苏联和美国在他们的信仰方面距离是如此之远:我们信仰一个独立自由和各种不同的国家组成的世界,他们信仰一个清一色的共产主义世界,而你又把核均势加到这场斗争当中。正如我以前说过的,这就是使得现在成为这样一个危险时代的原因。”

请回答:

(1)一战发生“是由于对别人作出一系列错误判断而引起的”是指什么?(1分)

(2)材料以为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1分)对此,谈谈你的认识。(3分)

(3)对朝鲜,“美国人插手”和“中国人插手”各指什么?(4分)

(4)“核均势加到这场斗争”指什么?(1分)

(5)在肯尼迪讲话后,苏美各有什么重大举动?(2分)对世界影响是什么?(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1题12分,第42题15分,第43题14分,共41分)

4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得以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5分)简要叙述其形成过程(7分)

42.一战对协约国集团的国家在经济方面造成的后果有哪几种情况?(3分)由此对各国政治状况和外交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12分)

43.简要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经济带来的主要变化,(6分)并根据这种变化分析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特征。(8分)

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本大题37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

1.B 2.C 3.A 4.B 5.D 6.C 7.C 8.C 9.B 10.C 11.B 12.D 13.C(英国对法国革命的干涉,一是要争夺欧洲霸权,防止法国独霸欧洲大陆,二是要与法国争夺世界殖民市场;而法国阻挠德意志的统一,一是希望借对外战争转嫁国内矛盾。以维护第二帝国的统治,二是要维护自己的欧洲大陆的强国优势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很明显,两者相同的都在于对欧洲霸权的追求,故答案应选C项。)14.A 15.D 16.B 17.A 18.B 19.B 20.C 21.B 22.C 23.A 24.C 25.C 26.D 27.B 28.B 29.B 30.A 31.D 32.A 33.C 34.C 35.B 36.C 37.A(可用排除法,联合国的建立是二战的产物,更是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的产物。它更多地体现了国际合作的需求或是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与世界格局多极化并无因果关系。排除含此内容的选项,答案自然就浮出水面。)

二、 材料解析题(第38题15分,第39题8分,第40题14分,共35分)

38.(1)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矛盾,俄国与英法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的矛盾。(2分)赞同。(1分)此时俄国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下,成为欧洲宪兵,积极镇压欧洲1848年革命。(2分)(2)沙俄被迫停战求和,签订和约,退出一部分所侵占地区。(2分)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推动了农奴制改革。英法取胜,增强了在世界的势力,欧洲政治版图发生变化。(4分)(3)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2分)

39.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一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企图控制国联,特别是联合各小国与英法抗衡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但是材料2中国联的规定对拥有自治领多的英国有利,美国的目的很难实现;又由于当时美国政界孤立主义势力的强大,所以,美国参议院否决了参加国联的议案。

40.(1)指德奥未能估计到俄英全力参战。(1分)(2)认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由于对别人作出一系列错误判断而引起的。(1分)这一观点是错误的,(1分)大战的爆发是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是由帝国主义的本性决定的。(2分)(3)美国人插足是指1950年6月朝鲜内战发生后,美国支持韩国进攻朝鲜,并操纵联合国,组织了“联合国军”。中国人插手指1950年10月,在中国多次警告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打击了“联合国军”。(4分)(4)苏联把导弹运到古巴。(1分)(5)肯尼迪发生战争威胁,赫鲁晓夫被迫撤走导弹。(2分)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社会主义威信受到影响。(2分)

三、 问答题(第41题12分,第42题15分,第43题14分,共41分)

41.根源在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展开,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而极大地解放生产力,从物质上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促使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广泛深刻地开展起来。同时,工业革命造成的商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大幅度提高,使开拓更大海外市场和霸占更多的殖民地的活动大力加强,资产阶级变本加厉地进行征服世界的活动,使资产主义世界体系得以最终确立。(5分)过程:1848年欧洲革命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19世纪50、60年代,通过美国独立战争,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得以确立。(3分)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大进侵略扩张,占领了大量的殖民地及半殖民地市场,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把广大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落后国家和地区卷进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促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4分)

42.(1)经济濒于崩溃,(1分)以俄、意为典型,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坚决退出了一战;(2分);意大利战后初期的经济危机,引起工农运动高涨,垄断资产阶级支持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2分)(2)经济衰退(1分),以英、法为典型,英国战后经济困难,政党政治发生变化,工党取代自由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被迫承认其自治领内政外交方面拥有独立地位,(2分)法国被迫进行财政改革,对外主张严厉处分德国,在德国赔款问题上态度强硬。(2分)(3)经济实力增强(1分)以美、日为典型;美国大发战争横财,逐渐掌握世界经济霸权,凭借经济实力,推进“金元外交”;(2分)日本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一战中几乎独霸中国,侵占了德属太平洋群岛,并通过巴黎和会把侵略权益合法化,积极与美国争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2分)

43.变化: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消耗大量财富,世界经济遭到空前破坏。英法德意日等国经济实力大大削弱,美国经济空前膨胀,各国经济实力对此发生新的变化。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在帮助资本主义各国恢复因战争遭破坏的经济的同时,加强了对受援国的经济控制,也促进了经济的统一性趋势。战时军事科学技术和平应用,推动了战后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

特征:伴随着美国经济势力的增长,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形成美苏两极新格局,帝国主义实力的衰落,使社会主义力量迅速发展,出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英法殖民势力衰落,美国全球扩张,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亚、非、拉一大批国家赢得独立;第三世界兴起。

多道关于国际关系史的填空题!!

1、1973年9月,在阿尔及尔召开的第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上,把“第三世界”这一概念正式写入《政治宣言》中。

2、年4月18-24日,来自29个亚非国家的约340名代表在印度尼西亚的举行会议,即亚非会议。此次会议是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在美苏争夺的两极格局中,亚非拉国家相互支持、加强团结,逐步在两大阵营之外形成了第三种政治力量。1954年4月,印度总理尼赫鲁提出了“”的概念。

4、年9月1~6日,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第1次不结盟国家会议。出席会议的有25个不结盟国家和3个观察员国的代表。会议通过《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关于战争的危险和呼吁和平的声明》等文件。

5、1964年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由此组成一个集团参加贸发会议的谈判,被称为“”。

6、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委内瑞拉为协调石油政策、反对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建立组织,英文简称OPEC。

7、1963年5月22~23日,经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的倡议,30个独立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在亚的斯贝亚巴举行了非洲独立国家首脑会议,会议签署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宣告正式成立。

8、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5国外长在曼谷发表《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盟成立。

9、1961年美国对南越发动“战争”。美国制造“事件”。1965年3月直接出兵南越,把侵略战争升级为“战争”。

年北越、越南南方临时革命政府、美国、西贡政府在巴黎签订《关于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协定规定,承认越南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撤出所有美军。10、

11、年7月26日,埃及宣布关于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的法令。9、10月英、法、以入侵埃及。在美、苏及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在埃及人民的英勇抗击下,英、法、以三国政府被迫于日宣布停火。英、法军队撤出埃及领土。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岛、加沙地带。最终苏伊士运河回到了埃及人的手中,英法势力被排挤出中东

12、,以色列对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发动进攻,在6天的战争中,以军夺取了

等大片领土,并造成了新一轮的阿拉伯难民。

13、下午,埃及军队对苏伊士运河东岸的以军发起进攻,摧毁了“巴列夫防线”,从而拉开了战争的帷幕。

14、埃及总统和以色列总理在华盛顿签订埃以和约。日,以色列全部撤出西奈半岛,埃以之间实现了和平。

15、黄金海岸宣布独立,定国名为,它成为黑非洲第一个赢得独立的国家。

16、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到60年代初掀起高潮,仅在年就有17个国家宣告独立,这一年因此成为非洲“”。

17、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主要包括四个内容:、①;②特定住区制度、③通行证制度;④职业保留制度。

18、他出生于阿根庭,是古巴革命的元老。他根据古巴革命的经验提出了“”,希望依靠少数的游击斗争,不断地复制第二个、第三个古巴,从而点燃拉美大陆的革命,甚至世界革命。他就是。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

一、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变

历史阶段 主要矛盾 总体特征 主要史实 结果与影响

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 从英西、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

西葡荷英法争夺殖民霸权

“无敌舰队”之战

三次英荷战争

英法七年战争 英国打败西荷法,确立了海上与殖民霸权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从英法矛盾到英俄矛盾 列强争夺海上霸权和欧洲霸权 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

克里米亚战争 拿破仑帝国覆亡,维也纳体系建立

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农奴制改革进行

19世纪晚期到1918年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普法战争

协约国同盟国集团形成

一战爆发 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德意志统一完成德国崛起

同盟国战败凡尔赛体系建立

1919年-1945年 从英美矛盾到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从战后初期的激烈动荡转为和平发展,继而30年代的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

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等的争夺

大西洋宪章

联合国家宣言

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四次国际会议 美国没有加入国联但取得与英国相等制海权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联合国成立

美苏两极格局

二战后至今 从美苏矛盾到南北矛盾 从两个阵营到三个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的趋势发展 美国推行霸权政策

北约与华约两集团对抗

美苏争霸

南南合作南北对话 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归纳与认识: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由大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而欧洲大国之间在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的激烈角逐和斗争中,欧陆霸权几经转移:法国(拿破仑战争)—俄国(神圣同盟)—法国(克里米亚战争)—德国(普法战争)—法国(一战)

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0世纪10.20年代) 雅尔塔体系

(20世纪40年代) 多极化趋势

(20世纪80.90年代)

背景 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西欧日本衰落,美国独占鳌头,苏联成为政治军事大国 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

标志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雅尔塔会议 89年东欧巨变,91年苏联解体

容 凡尔赛和约

四国条约

五国条约

九国公约 美苏两分天下

(1)美苏划分政治版图及处置战败国。

(2)建立联合国。 和平与发展是主题;和平与动荡,紧张与缓和

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经济全球化,集团化。

工具 国际联盟 联合国

评价 (1)客观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国际合作新形式。

(2)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各国间矛盾重重,必遭崩溃命运。

(1)反法西斯胜利的产生,其形成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科技进步。

(2)美苏势均力敌的产物,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

(3)两大集团对峙成为战后国际关系形势紧张根源。

(4)以欧洲为中心传统格局被两极取代。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调整

演变 (1)对法赔款:道威斯计划,

—德国经济恢复发展。

(2)欧洲安全问题:洛迦诺公约—欧洲进入相对稳定。德国政治地位提高。 (1)47年,美苏对峙—冷战兴起,两大阵营对峙。

(2)50年代~90年代美苏争霸,雅尔塔体系演变。

瓦解 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36年德国开进莱茵河非军事区39年德国突袭波兰—凡尔赛体系崩溃。九一八事变。41年太平洋战争—华盛顿体系崩溃 西欧、日本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结束

★ 近现代国际关系概况(各表均 须结合课本掌握)

特征 主要矛盾 结果

17世纪-19世纪早期 西欧国家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 从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

英国打败荷兰、法国,成为殖民国家

19世纪晚期-一战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

一战摧跨了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美国和日本崛起,诞生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

一战后-二战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并逐步瓦解。 从英美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到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此时期还增加了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经过二战,法西斯国家被消灭,英法遭到进一步削弱,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二战后 从冷战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趋势发展 美苏矛盾、南北矛盾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兴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 世界格局的变化

分期 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

16-18世纪中期 ①以欧洲为中心,英国占主导地位②东方从属西方的国际关系格局开始形成

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70年代①东方从属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②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开始受到美国冲击

③德国的崛起使欧洲关系紧张

19世纪晚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 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②后起的日、美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局进一步受到冲击

③欧洲列强的激烈争夺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参战,开始插手干预欧洲事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建立: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定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

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局限:凡──华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②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1991年 美苏两极格局

建立: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1991年-今 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②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重要的国际会议

时间 与会国 主要内容 影响

巴黎和会 1919.1. 27国,操纵国:英法美 签订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会议 1921-1922 9国,操纵国:美英日签订《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慕尼黑会议 1938.9 英法德意 签订《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区割给德国。

开罗会议 1943 中美英 签署《开罗宣言》,宣告日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德黑兰会议 1943 苏美英 确定了对德作战方针,准备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雅尔塔会议 1945年初 苏美英 美英苏分区占领战败后的德国;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成立联合国。

波茨坦会议 1945.7-8月 苏美英 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亚非会议 1955 亚非国家 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

★、重要的国际条约

时间 内容 影响

《凡尔赛和约》

1919.6. 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莱茵河东岸地区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德国应进行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赔款总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加以瓜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签订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四国条约》

1921-1922 英法日美相约相互尊重在太平洋区域属地的权益。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1921-1922 规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为5:5:3:1.75:1.75。

《九国公约》

1922 宣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慕尼黑协定》

1938.9. 规定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区割给德国。 助长了德国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开罗宣言》 1943年冬 宣告日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波茨坦公告》 1945年夏 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重要的国际组织

建立 主要活动

同盟国 1882年德意奥三国同盟形成,核心是德国。 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大搞军备竞赛,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协约国 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核心是英国。

轴心国集团

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侵略性军事政治集团,又称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1937年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1940年春夏之交,德国攻占北欧和西欧的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1940年6月法国投降。1940年秋德国猛攻英国。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与此同时,意德军队进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联盟正式成立。 政治上互相协作(二战期间四次会议)、经济上互相支持、军事上互相配合。壮大了的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加快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北约组织 1949 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华约组织 1955

国际联盟 1920年1月。 宗旨:维护和平,制裁侵略。

实质: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联合国 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总部设在纽约。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作用:初期为美国所操纵。后来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舞台。

欧洲共同体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起初只有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 ①西欧各国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加强,政局日益稳定,它的国际地位提高并日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减弱,美国与西欧的主从关系改变,并逐渐向平等的伙伴关系发展,这就使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并发生动摇。

七十七国集团 1964年第三世界建立的国际经济组织。 这个组织主要通过与发达国家在联合国进行谈判,来实现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

三、主要大国间的关系

1.英法关系:

①基础史实

18世纪,英法既在欧洲争霸,又在印度和北美争夺殖民地。(七年战争)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最后打败了法国。(第一次反法同盟)

19世纪中期,英法联合在克里木战争中打败俄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缔结协约,共同对德。

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英法操纵国联排斥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30年代,英、法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都采取了绥靖政策。

二战中,英、法联合对德作战,并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战后,英、法都加入北约组织。

1986年后以英法同为欧共体成员国。

②归纳认识:双方关系时而争夺,时而联合.工业革命前,双方争夺欧洲霸权与殖民利益,敌对关系居于主导;工业革命后联合居于主导,联合主要在于对俄、侵华、对付共同敌人德国共同主宰国联,推行绥靖政策.二战后两国国际地位下降.

2.法德关系:

①基础史实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普、奥积极组织反法同盟。

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被迫向德国割地赔款。

19世纪晚期,法德矛盾十分尖锐。双方加入不同军事集团对抗。

一战爆发后,法德在西线对抗,进行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巴黎和会后,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索取战争赔款.

30年代,法国纵容了德国的侵略。

二战初期,德国进攻,法国沦亡。

二战结束时,法国同美英分区占领西部德国。

西德成立后,法德同为北约与欧共体成员国,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②归纳认识:法德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原因在于双方对欧洲霸权德争夺.普法战争对双方关系有重要影响,埋下相互仇恨的种子.20世纪中期以来法德关系改善.

3.英德关系:

①基础史实

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始终联合普奥反法。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0世纪初,英国同德国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

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联合对德作战。

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30年代,英国对法西斯德国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二战爆发后,英军在非、欧同德国作战。

4.英美关系:

①基础史实

1783年,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

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主义”,引起英国不满。

一战后期,美国参战企图同英、法等国争夺战利品。

一战后,英美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英国操纵国联,美国拒绝参加;在亚太英美展开军备竞赛,美国取得与英国同等制海权,并拆散日英同盟.

二战期间英美联合反法西斯侵略,进行四次会议.

二战后英国接受美国援助,参加北约,成为美国进行冷战的战略伙伴.

②归纳认识:美国从英国殖民地独立而来.19世纪英国的势力优于美国,美国在对外扩张方面追随英国,在拉美展开一定争夺;一战后英美因争夺世界霸权的存在较多矛盾冲突,英国在欧洲居优势,美国在亚太居优势;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霸主,英国奉行追随美国的政策.

5.美日关系:

①基础史实

1853年美国打开了日本大门。

20世纪初美国扶日抗俄,支持日本发动日俄战争。

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美日矛盾尖锐

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美由纵容日本侵华发展为援华抗日。

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按照自己意图改造日本。

朝鲜战争后美国为把日本变为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据点,大力扶植日本经济.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崛起,开始奉行相对独立自主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②归纳认识:在美日关系上美国居主导;美日之间矛盾主要对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的争夺;美国对日政策基本经历侵略—支持—争夺—战争—占领—扶植的过程.

6.美苏关系:

①基础史实

十月革命后,美国武装干涉苏俄。

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表示援助苏联。

二战后期,苏、美首脑讨论协同打败法西斯和战后合作问题。

战后初期,由于意识形态的矛盾与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同盟破裂,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美苏争霸格局形成.

②归纳认识:两国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决定敌对关系占主流.既有合作又有对抗.

四.问题讲析

1.一战的结果和影响?

提示: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角度思考。要点:

政治:①帝国主义力量大为削弱②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③资产阶级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一度高涨 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经济:①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包括俄国受战争影响经济出现困境 ②美日经济却利用一战获得发展,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国际关系:①新的资本主义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 ②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等)

2.美国独立后至二战后初期,其外交政策的重点是怎样变化的?其变化的原因何在?配合不同时期的外交重点,美国推行哪些具体的外交政策?

答:①19世纪到20世纪初,重点在美洲地区谋求霸权;原因是美国独立后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其综合实力仍落后于欧洲老牌强国特别是落后于英国;具体政策是:门罗主义、泛美主义、大棒金元并用政策;②一战后,重点在拉美、东亚、欧洲,妄图支配世界事务;原因:经过一战,美国国力大为增强,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具体政策:在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中谋取支配地位、金元外交;③二战后初期,重点在推行全球霸权主义;原因:经过二战,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经济、军事等具有突出优势;政策:操纵联合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在中国“扶蒋反共”、侵朝、侵越、与苏联争霸等。)

3.美苏争霸

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

50年代—60年代初期 60—70年代的美苏争霸 80年代的美苏关系

特点 既有紧张,又有缓和,互有攻守

总的优势仍在美国方面 苏联处于战略进攻

美国转攻为守 美国转为战略进攻,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

苏联放弃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由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

原因 历史原因: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种制度之间的根本矛盾

•勃列日涅夫改革增强了国力,军事上超过美国

•美国经济增长趋于缓慢,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西欧、日本独立自主的倾向不断发展;陷于越战泥潭;美苏军事力量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

•第三世界的崛起,动摇了美国霸权的根基 80年代起美国经济持续增长

苏联经济发展速度趋缓,长期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包袱,科技水平与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再次拉大

重大事件 缓和

与西方合作订立对奥和约

承认联邦德国

赫鲁晓夫访美

紧张

柏林墙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勃列日涅夫在亚非进行一系列扩张,占领阿富汗

•美国:尼克松调整对外战略,在亚洲进行战略收缩 •美国排挤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势力;推行星球大战计划,逼迫苏联展开军备竞赛

•戈尔巴乔夫寻求摆脱军备竞赛,从阿富汗撤军;改善与中国关系;放松对东欧控制,与美国进行裁军谈判

美、苏在不同时期的对华政策 战后初期

苏联与中国结盟,抗衡美国的冷战

美国扶蒋反共,孤立中国

争霸初期

苏联企图控制中国,关系逐渐恶化

美国继续推行反华政策,敌视中国 苏联霸权主义恶性膨胀,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

美国调整全球战略,改善中美关系,中美建交 苏联全面收缩,改善苏中关系

中美关系时好时坏,但总的趋势向前发展

4.英国势力均衡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先后被英国势力均衡政策打垮的国家有哪些?

势力均衡政策是英国传统的、历时最久的外交政策。主要史实有: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摧毁法兰西第一帝国在欧洲的优势地位;19世纪中期联法制俄,发动克里米亚战争,打败“欧洲宪兵”沙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主要对手德国,协调法俄关系,一战后,采取扶德抑法政策。

英国自16世纪到20世纪初,始终把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先后被此政策打垮的有西班牙、荷兰、法国、俄国、德国。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使欧洲大陆国家保持均势,互相牵制和削弱,确保英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进而维护其世界殖民霸权,其出发点是维护英国的利益。“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的话正是对此政策赤裸裸的道白。

5.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和途径怎样?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英法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有其深刻原因:英法是老牌的殖民主义国家,拥有广大殖民地,巴黎和会上也是国际既得利益者,然而一战后实力衰退,一个外强中干的霸主,自然希望国际局势稳定,因为局势动荡带来的只能是无所得而有所失;英国国内有强大的和平主义思潮,这既与一战造成的巨大伤亡有关,也同英国的世界地位有关;英国统治阶级仇视共产主义,它们希望利用法西斯的反共性来消除苏联的影响。

绥靖政策的实质在于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一种无原则的妥协退让政策。其实施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国家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从根本上维护自己的利益;二是尽可能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第一途径实施过,第二条途径未达到目的。慕尼黑阴谋是其最高峰。

绥靖政策的最大恶果在于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由局部战争走向大战的步伐。而此政策的推行者英法也最先遭到攻击。法国的沦亡是绥靖政策的直接恶果。

单边主义行动等。

6.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都是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新格局。②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不同点:①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就时间长和范围广而言,后者不及前者。②扮演的主角不同。前者是美苏在全球各地,后者是英法在欧洲,美日在亚太。③形成的过程不同。前者是在二战接近尾声至战争结束后不久形成的,后者是在一战结束后三四年内形成的。④体系的性质不同。前者是由于二战的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介入而具有反法西斯性质和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性质。后者的本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五.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总统威尔逊宣称)总统再也不能像在我国如此之长的历史中那样仅仅是个国内人物了。我国在力量和资源上已经上升到头等地位,从今以后,我们的总统必须永远是世界列强领袖之一……我们要把他看做是每时每刻都在担任海军总司令的人物,他可以命令我们到世界任何地方去。

——布鲁斯特•C•丹尼《从整体考察美国对外政策》

材料二 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国联),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一起合作来维持和平,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要不是不听联盟的话,就是根本就不理睬它。

材料三 联合国成立以来头三十年的成就,尚可予人深刻印象……但它在普遍裁减军备方面却一事无成。它也未能制止苏美之间日益增长的摩擦,而这种摩擦肯定是对国际和平的威胁……然而,可以论断,联合国主要的贡献在于制止苏美之间发生直接冲突。联合国由于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迎面冲突。结果,种种危机愈演愈烈,成为剧烈的争吵,但未形成毁灭世界的大规模祸殃。

——材料二、三摘自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美国倡导建立国联的真实目的。

(2)据材料二、三,指出作者对于国联和联合国在制止国际危机方面的分析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3)从材料二、三中看,国联和联合国存在哪一相同的问题?分析其原因。



2.阅读下列材料料

材料一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美国是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材料二 伊克斯日记记载了1941年9月美国部长联席会议的情况:“话题转到俄国的黄金储备上来……显然我们是在力求趁他们的黄金没有告罄之前全部把它弄到手,以抵偿我们提供的货物。从此刻起,我们对苏联采取了租借法案。”

材料三 1941年8月,大西洋会晤中,丘吉尔建议罗斯福发表一个照会,表示:“日本向太平洋西南地区的任何程度的进一步推进,将会造成美国政府被迫采取反措施,甚至导致美国和日本发生战争的局势。”罗斯福私下的反映是:“他(丘吉尔)要我们支持他。现在他对东方——香港、马来亚、印度、缅甸很不放心。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他的恐吓日本的坚决要求,因我们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有进攻我们的任何借口。”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民主国家”指的是哪些国家?罗斯福的这个口号表明什么立场?



(2)材料三中,丘吉尔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罗斯福要拒绝丘吉尔的建议?



(3)分析上述材料可以看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采取了一些什么政策?美国采取这种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3.2005年高考变式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由战前的英、法、俄、德、日、美六国相争,演变为英、日、美三强争霸,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九国公约》是如何调整这三强之间的关系的?你对这种调整有何看法?

4.《三国演义》开篇一句“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城邦到国家再到联盟,欧洲的历史也在印证着这句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夜,著名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伦敦《金融时报》发表《欧洲的力量太强大不能忽略之》的文章,指出,“忽略法德且把他们指责为老欧洲是美国策略上和事实上的一个错误”。“法德代表的恰恰是新欧洲,因为从1870年到1945年主要发生在法德之间的几场大战导致了欧洲的分裂,而法德轴心共同推动的欧洲整合,一直到现在对整个欧洲都有强大的吸引力。”

材料二 欧洲世界千余年来纷争不已,但今天的欧洲内部很难设想还会发生大规模战争,其中的原因恐怕就与欧洲人从战争中学习到了反对战争的观念和方法有关。

回答:

(1)列举“1870年到1945年法德之间的几场大战”并分别说明其发生的主要原因。

(2)“法德轴心共同推动的欧洲整合”所指何事?试指出其进步意义。

(3)就近代以来法德之间关系的历史变化谈谈你对处理国际关系取向的基本认识。

4.英、法、德、意四国是欧盟中的主要大国,其中前三国被称为欧盟中的“三驾马车”。简述四国是如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四大国的关系怎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欧盟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 (1)目的:依仗美国的经济优势,向世界各地扩展势力,取得在国际事务中的霸主地位。(2)分析基本正确。理由:20世纪30年代,国联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都没有起到制止侵略、维护和平的作用。比较客观、辩证地指出联合国在成立后的三十年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美苏矛盾,但在防止美苏发生大规模战争冲突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3)问题:在解决一些重大危机时,往往不被重视,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原因:一些大国为牟取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有关国际公约。

2. (1)指受法西斯侵略的资本主义国家。表明美国向上述国家提供军事援助。(2)丘吉尔意在让美国为维护英国利益不怕冒对日作战的危险。罗斯福不愿仅为英国的利益对日作战。(3)尽量避免过早同法西斯国家交战。利用战争机会发展经济,增加黄金储备以发战争财。出发点是维护美国的利益。

3。 (1)1870年普法战争,因为德意志统一妨碍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两大军事集团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因为德国法西斯的疯狂侵略扩张。

(2)欧洲一体化进程。促进了相关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欧洲和世界和平与繁荣。

(3)战争、对抗必然两败俱伤;和平、合作才能共享繁荣。

4。 (1)英、法: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通过体现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法律文件,确立资产阶级专政,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德、意,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确立资产阶级专政,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关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四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为争夺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四大国在矛盾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以德意为一方、以英法为另一方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随着两大集团矛盾的不断加剧,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盟(欧共体)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影响: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世界多极化格局中重要的一极。

Top